筑梦莺歌海——海南东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方1-1气田采访记_中国网

气出东方隈,筑梦莺歌海。

2003年8月1日,我国海洋石油事业传来喜讯:随着一声气嘴阀门的开启声,一股强大的天然气流从近1500米的地层深处喷涌而出。至此,我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全面建成投产。

多年来,东方1-1气田在莺歌海深深扎根,并不断发展壮大。这条串联海路的能源大动脉,成为我国南海西部最大的自营气田群,也是海南省民生和工业领域的主要用气来源。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东方1-1气田群蹲点采访,探寻中国海油人在南海之滨为国奉献的故事。

使命担当

久雨乍停,空气中的雾气不见消散。1月27日上午,海南东方大田机场,20余名即将赴气田的职工正在候机。

“由于天气原因,飞机起飞时间推迟,具体时间等待通知。”对于这群刚从祖国四面八方离家赶回上班的人来说,等候似乎已成为平常的生活。气田动力主操苏薛成就是其中之一。

1月26日清晨6点多,在河北张家口的家里,苏薛成早早地起床。父母已经准备好了早餐;妻子像包養往常一样帮他再检查一遍行李,看看有没有什么落下的东西;刚满两岁的儿子还在熟睡之中。

吃完早饭,苏薛成轻声来到房间,看着熟睡中的孩子,忍不住在他胖乎乎的小脸上亲了亲,转身便拖着行李箱离开了。

从张家口乘坐8点多的高铁到北京,从北京坐飞机到三亚,再从三亚坐动车,到达东方终端公寓楼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

这样两地奔波的日子,苏薛成坚持了8个年头,他说:“最大的牵挂还是小孩,每次离家都很不舍。”

苏薛成201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东方1-1气田工作,工作时间是上班28天,休息28天。“长时间在海上,家里有事也经常照顾不到。”这次排班,轮到苏薛成在海上平台过年。对此,他平静地说:“工作的平台,四周都是大海。对我而言,对家庭有亏欠,不能经常照顾小孩和父母;但作为一名海油人,为国家和人民保障油气生产供应也是光荣职责,每项工作都得有人做!”

为做好春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和职工节日生活保障,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策也同机赴平台进行工作检查。刘策199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油气生产一线工作。他说,“很多同事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海洋油气事业”。

29年的海上油气生产工作经历,让刘策对油气职工的生活情况了如指掌。他说,之所以上班一个月休息一个月,有其特殊考虑。“按照出海人的说法,站在钢结构平台上,缺乏‘地气’,时间长了,人的情绪和心理容易焦虑紧张。如果连续工作时间太长,容易造成安全生产问题。”

“坐直升机上下班,工作28天后休息28天,这份职业对外界来说很光鲜亮丽,其实对海油人来说还是很辛苦的。好在现在海上平台网络、电视都有了,方便员工跟家人联系。”刘策回忆说,“以前海上平台跟陆地联系只有电话,电话信号通过卫星传输,线路少,大家都是排队给家里打电话,一个人只能打十几分钟。”

中午12点,直升机满载12名旅客缓缓起飞。虽然戴着消音耳塞,但飞机的巨大轰鸣声仍然不绝于耳。飞机穿过东方市区的城市街道,便飞经茫茫大海。广阔的大海深处,直升机像一只小鸟在空中飞过。

大概过了30多分钟,眼前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上,耸立着两座海上油气平台,平台顶上是停机坪。卸下安全带,在指挥人员指挥下,记者踏上了海上油气平台,猛烈的大风夹杂着细雨扑面而来,耳边是巨大的机器轰鸣声。

铸就匠心

心怀梦想者,正逐梦前行。

在东方1-1气田21年发展历程中,一批批海油人坚守岗位,开展技能练兵,在海上气田书写着自己的敬业故事。

2023年正值东方1-1气田投产20周年,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特意制作了20年纪念盘,发放给气田的贡献者。刘策说:“东方1-1是气田的功勋平台、最早的平台。21年来,不仅源源不断输出天然气,也培养了大量技术工匠。”在气田平台,每一名新上平台的人都要先上安全教育第一课,更换防静电工作服后,才能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平台。

在平台向海的一边,高高的火炬臂倾斜着伸向半空,出口处燃烧着熊熊火焰,在海风中飘摇,就像一个巨大的烟囱。东方1-1气田总监葛爱将解释说:“可别小看这烟囱,火焰大小是判断油气产量的重要标志,火大了不好,小了也不好。在油气平台,包養網观测包養網也是一门技术活。”

东方1-1气田距离东方市大概110公里左右,由1个中心平台、1个生产辅助平台、4个井口和1个水下生产装置构成,共有近60口气井,占了整个海南分公司的“半壁江山”。气田累计稳产21年,目前每天稳定外输600多万立方米天然气。持续投产以来,已稳定供气500亿立方米。“东方1-1气田可以满足375万户的天然气需求,覆盖整个海南省。”葛爱将说,按照集团公司改革要求,气田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已经接近尾声。

在电气仪表车间,电器主操安浪涛和同事盯着电脑显示屏查看数据包養跳动情况,分析研判生产形势。除了例行巡检外,开展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工作是他们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安浪涛来自陕西,他风趣地说,“我的名字就叫浪涛,天生与海有着不解之缘”。

正说着,仪表主操廖飞背着挎包走了进来。原来,海南分公司应急中心发来一个邮件说,F平台一个应急房的摄像头没有图像,接到情况后廖飞第一时间进行维修。经过努力,找出了问题根源,保障了生产安全。

今年是班组长李攀锋到东方1-1气田工作的第11年。经过学习积累,他熟练掌握了平台的各项安全和工艺流程,并成为新入职员工的技术指导老师。李攀锋说:“我们5个人要管理平台所有的机械设备,工作范围包括CEP中心平台,A、B、E、F4个井口平台和1个PRP等5个井口平台,工作任务是对这些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巨大的工作量要求我们必须对所有大型设备了如指掌,遇到设备故障要立马就能检修。”

“会感到孤单吗?”

“不孤单!工作太忙了,从第一天上平台到下平台,基本上一个月都在连轴转。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挤出时间学习。”

每天按照既定路线巡检,观察设备运行,看设备运行参数是否正常,听设备运行声音是否正常,看管线有没有跑冒滴漏。李攀锋说,他们要提前预判,比如,巡检中看到泵在运行,柱塞温度感觉有点升了,肯定是有问题的,需要赶紧切换设备,否则机械再继续运转,就极有可能造成设备磨损和毁坏。

数字化、智能化改革的背后,离不开一大批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东方作业公司现有员工325人,一线岗位人员297人,平均年龄约36岁。目前有技能专家3名、高级技师17人、技师84人、高级工112人。通过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带动了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

能源报国

在中心生产平台与生产辅助平台之间的连接桥上,写着“报国桥”3个大字的牌匾挂在桥中央,分外引人注目。

刘策说,这块牌匾是2020年春节期间,气田组织岗位“大练兵”,当班的总监和负责机械的一线员工书写的。在生产辅助平台入口处,“碧海丹心 能源报国”等标语,同样令人心潮澎湃。

自2003年8月1日气田顺利点火投产以来,东方1-1气田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2005年,东方气田群A、B平台开始打井作业;2006年,东方1-1气田中心平台在“蓝天龙”号协助下安装了天然气透平压缩机,东方1-1气田群正式迈入了日产800万立方米的时代;2015年,东方1-1气田F平台顺利投产,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第一座高温高压气田,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正式跨入高温高压时代;2018年11月15日,东方1-1气田PRP平台的投产开启了中心平台与生产辅助平台“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2019年,东方1-1气田井口A平台成功转型成为首座海上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平台;2022年,积极探索东方气田群数字化、智能化油气田建设,A平台实现了无人化智能化远程遥控生产……

多年来,东方1-1气田全体职工心怀祖国、开拓创新,在祖国南疆书写能源报国华章。

在2024年龙年春节期间,气田平台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精心组织了包饺子、猜灯谜、贴春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浓浓的年味儿带给坚守岗位的每一名职工。

“刚开始维修任务少些,随着设备运行年限增加,维修任务也多了,任何时候都要有人值守。”仪器仪表维修工陈光宇在平台工作了11年,今年是他第5次在工作岗位上过年。这些年来,令他感受最深的是,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工作也越来越便捷。“以前都是人工巡检,现在机器人巡检也开始投入应用了。例如,乐东151装置现在都是机器人在巡检,两个小时巡一次,巡检完毕后自动充电,然后再自动巡检。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过去,一些关键设备出了故障要等国外厂家维修,不仅花费时间长且影响日常生产。针对这一情况,作业公司打破传统维修管理模式,从各装置抽调精英专业维修人员,成立专业维修队,开展关键设备专项任务维修工作。通过专家型维修队伍的建设,将分散在各个平台的“金子”集中起来锤炼成“金块”,节约大量维修费用,平台之间“共享人才”,集中技术力量办“大事”,提升了关键设备自主维修能力。比如,动力专家维修队伍,创造性自主开展MAN RB28-4干气密封首次自主更换,在透平核心和压缩机转子等关键设备完全实现自主更换,培养了人才队伍,节省了成本。通过建设专家型技能维修队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

今年是新员工宋岩皓第一次在平台过年,2001年出生的他是家中独生子,远在河南郑州的父母对包養他春节假期需要值守十分理解。小宋去年8月上平台,在公司的关心和老员工帮助下,已快速融入平台生活。他说,既然选择了油气工作,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争取早日成为行业“大师傅”。

采访间隙,记者请气田职工一起给全国人民视频拜年。当视频开始录制的那一刻,每名职工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那是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满满的真情。

能源报国,职工是力量之源。为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丰富职工生活,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不断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WiFi网络和电信4G网络已覆盖整个生活区。组织职工每天早上坚持做广播体操,购置了跑步机等专业健身器材方便职工日常锻炼,每周二晚上举行“双基加油站”进行学习交流。

在万家团聚、喜迎新年之际,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轰轰轰、呲呲呲”的机器轰鸣声是东方1-1气田平台奏响的春之乐章,气田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迎来了新的一年。

时光奔腾向前,承载着干部职工投身强国梦、复兴梦美好愿景的梦想,美丽的东方气田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

以案查包養網站說法|顛末別人門口,被拴著的狗咬傷誰擔責?-年夜河網

年夜河網訊 跟著養寵物包養網成為高潮,各城市對豢養寵物出臺了諸多規則,但寵物傷人事務也時有產生,那么寵物傷人激發的賠還償付膠葛畢竟應當若何處理呢?近日,南陽市臥龍區國民法院的做不到想想她是怎麼做到的。怎麼辦,因為對方明明是不要錢,也不想執著權勢,否則救她回家的時候,他是不會接包養包養任何審理了一路豢養植物傷害損失義務膠葛案件。

據清楚,2023年11月,賈某在某國際市場內顛末時,突遭李某商展外堆放雜物處拴養的狗咬傷,隨即報警處置。李某感到甚是冤枉,稱狗雖系其所養,但是事發時狗在門口已用繩子拴住,李某以為本身已盡到需要治理之責,是賈某自動招惹并接近狗才致此傷害損失后果,以為賈某自己存有錯誤,因此分歧意全額賠還償付醫療費。經公安機關調停,李某愿賠付300元,可是賈某對賠還償付金額不滿足,平易近警便開導賈某先處置傷口,之后再行協商處理。事后,賈某停止傷口處置以及接種狂犬疫苗,合計付“好,就這麼辦吧。”她點點頭。 “這件事由你來處理,銀兩由我支付,跑腿由趙先生安排,所以我這麼說。”趙先生為藍出醫療費1200余元。兩邊就賠還償付事宜一直無法告竣分歧看法,無法之下,賈某將李某訴至臥龍區法院,請求李某賠禮報歉并賠還償付所有包養網的喪失。

案件受理后,該院承措施官具體清楚結案情,對兩邊的證據資料予以審查,并細心凝聽了兩邊的看法,在查清賈某確系被李某豢養的狗咬傷這一現實后,組織兩邊睜開調停。調包養網停經過歷程中,賈某感到本身蒙受了身材上的苦楚,理應獲得公道的賠還償付;李某以為賈某本身存在錯誤,本身承當所有的喪失也倍感冤枉。在清楚情形后,法官安撫了兩邊的情感,并耐煩地停止勸告,還翻出法令條則,一股兇猛的熱氣從她的喉嚨深處湧上來。她來不及阻止,只得趕緊用手摀住嘴巴,但鮮血還是從指縫間流了出來。告訴李某作為豢養人,在其豢養的植物致使別人遭遇傷害損失時,應該承當必定的義務,而其若以為賈某存在錯誤,則負有響應的舉證義務。顛末耐煩細致的勸導任務,李某表現愿意晉陞賠還償付金額,終極李某當庭賠還償付賈某醫療費950元,兩邊商定再無任何經濟膠葛。

法官提示:以後,豢養植物傷人事務較為廣泛。在豢養寵物狗時要強化治理,以防止傷人事務呈現,這是植物豢養者的社會義務;而行人應做到自動避開犬只,不往居心撩撥犬只,遭到犬只損害時實時就醫,并與豢養人或治理人協商處置事宜。根據法令規則,一旦產生豢養植物傷人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整個事務,植物的一切人、豢養人、治理人都有能夠承當響應的平易近事法令賠還償付義務,若情節嚴重,還能夠會見臨治安治理處分甚至刑事處分。所以,在產生植物傷人事務后,應積極共同,避免事態進級。(馬鑫琳)

春查包養心得到余村 茶园吐新_中国网

4月9日,采茶工在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采摘高山白茶。

春到余村,茶园吐新,茶山上,采茶工人干劲满满,又一个孕育希望的春天如约而至。

20包養2包養網3年初,浙江省安吉县包養網提出“大余村”概念,以余村为核心,联动周边天荒坪、上墅、山川3个乡镇24个行政村组团发展。

如今,余村周边的茶山已成为春日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增加了茶农收入,也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安吉县还持续推进白茶产包養網心得业数字化,提升产业服务监管水平。通过浙农码包養網安吉白茶大数据交易平台,为茶叶品质溯源提供保障。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白茶,正朝着年轻态、数字化的方向迈进。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保护“地查覓包養價格球之肾” 他们开出“中国药方”_中国网

《中国沼泽志》(第二版)总结凝练了近年来国内外沼泽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国主要沼泽的“家底”,为后续湿地的保护恢复、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置身莫莫格湿地中,举目可见天空碧蓝如洗,四顾则是白鹤起舞、百鸟翔集,苇海摇曳间生机盎然。天畔的晚霞,渐渐由绚丽归于平淡,恬静悠闲。

游客们很难想象,这片湿地所在的吉林省白城市,多年来曾有“八百里瀚海”之称。从历史上蛮荒富饶的沼泽,到后来遭受人类活动干扰退化,再到通过人工保护重现湿地的绿意盎然,莫莫格湿地的变化恰是我国许多沼泽湿地的缩影。

我国湿地面积位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湿地公约》划分的42类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刚刚过去的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如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同时,湿地也是全球范围内退化、丧失速度最快的生态系统。要保护湿地这一“地球之肾”,我们该做些什么?

今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牵头,汇聚全国12家单位、数百名科研人员多年研究的《中国沼泽志》(第二版)正式出版。它总结凝练了近年来国内外沼泽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国主要沼泽的“家底”,为后续湿地的保护恢复、综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湿地与我们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揭开沼泽神秘面纱

人类对湿地的科学研究较晚——直至18世纪,欧洲才有国家开始进行泥炭沼泽的考察与研究;1885年,俄国教授开始在大学里讲授沼泽学课程。而我国沼泽研究起步则更晚。195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东北地理所前身)成立,这是国内最早研究沼泽的机构之一。建所至今,东北地理所致力于沼泽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中国沼泽志》。

如今,距离上一次的调查已经过去30多年。时移世易,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我国沼泽分布和结构功能已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我国,沼泽是湿地的主要类型和核心形态,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东北地理所所长、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姜明说。

历经数年艰苦的考察,科研人员对面积4公顷以上的沼泽进行了详细调查,这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的沼泽。翻开这部厚厚的著作,每一片沼泽的范围与面积、地质地貌、气候、水资源与水环境、沼泽土壤、沼泽植被、沼泽动物、受威胁和保护管理状况等均一目了然。

“新版的《中国沼泽志》揭开了沼泽的神秘面纱。从结果中,我们既看到了令人欣喜的一面,也发现不少令人担心的问题。”姜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湿地保护与修复计划,“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湿地退化和消失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在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进入快速恢复期,繁殖数量由2000年的8只,增加到2021年的192只,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最繁盛期的水平;植物方面,红树林面积恢复成效明显,总面积基本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观测到了令人忧心的变化:我国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累积丧失率高达80%;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由于放牧排水,同20世纪80年代数据比较,81%的泥炭沼泽有机碳含量在减少;与1999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华北一片沼泽湿地面积大幅减少99%……

沼泽湿地的大面积丧失,带来的是水文调蓄功能、碳汇功能的下降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后果。

仅以植物为例,部分沼泽植物如盐桦、东方水韭等已处于灭绝、极危的状态。“其中有些沼泽植物尚未被人类认识,还没来得及为人类作出贡献,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在《中国沼泽志》(第二版)的序言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这样写道。

空天地“联合作战”,支撑湿地保护决策

沼泽湿地如此重要,但摸清其“家底”却并不容易。

我国科研人员采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地面调查队这一“空、天、地”相结合的办法,为全国655片沼泽绘制了一份详包養平台推薦细的电子档案。

作为“地面部队”的一员,东北地理所高级工程师刘波负责对沼泽进行详细的科学考察,调查沼泽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

提起沼泽,人们会联想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辛,也有可能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甸子、令人感叹亘古原野的苍茫。“有些沼泽上面是草,中间是水,下面是泥,有些地块明明可以安全站人,一两步外却能没过人的头顶。”刘波告诉记者。

有着同样体会的,还有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的张昆博士。负责四川片区的张昆,踏上了红军曾经踏足的沼泽——若尔盖。“我们的任务是取得水、植物、泥炭的样本。在这一过程中,我自己就曾陷进去过。”张昆回忆道,当沼泽缓缓吞噬着双脚、小腿时,无力感与恐惧迅速塞满心中。这时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得以脱身。

深入沼泽后,取样工作才刚刚开始。科研人员需要向下打钻,完整地采集沼泽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由于带不了大型设备,我们在四川阿坝红原的日干乔沼泽就曾用人力获得9.9米长的泥炭柱芯,相当于三层楼高。等到返回安全点时,大家累得连抬腿上车这个动作都无法完成。”张昆说。

为节省人力、物力,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宝江研究利用探地雷达设备探测泥炭资源。“探地雷达向地下发射电磁波,当遇到泥炭和背景土壤的分界面时包養網,由于泥炭和背景土壤的电磁特性不同,就会反射回来一部分电磁波,然后再利用我们研发的专用软件对反射回来的雷达波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提取到泥炭厚度和埋藏深度等信息。”他告诉记者,这种办法在保证探测精度的同时,可以大面积、快速地获得泥炭的分布和泥炭储量。

有了实地调查取回的样品数据,太空中的“眼睛”——遥感卫星开始展现威力。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毛德华利用这些土壤样品,结合湿地分布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学习的算法,实现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预测,并对湿地土壤碳储量进行了准确核算。这一结果极具价值——它能够为履行《湿地公约》和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拥有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后,我们还能够监测湿地的植物长势、水文条件,相当于为保护区提供了一个预警系统。”毛德华说。

与30多年前的调查相比,此次科研工作者们的装备更加精良,结果也更为精确。“此外,我们还拓展了沼泽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对沼泽湿地水文情势、泥炭特性、植物资源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姜明说。

“垂危”湿地成候鸟乐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生态环境脆弱人尽皆知,那么,湿地能否在人为干预下,恢复生态功能?毛德华通过影像数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从全国尺度来看,近十几包養網年来,我国湿地的面积开始增加,这与国家持续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是息息相关的。”毛德华告诉记者,“湿地损失的速率在减缓,总面积在增加,红树林等指标性物种的种群在持续扩大。”

走进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蒙细雨中,只见黑脸琵鹭在绿意盎然的湿地上空飞舞,中华凤头燕鸥追着“心上鸟”喂鱼,黑翅长脚鹬在浅水区“遛娃”。

“这一片原来是我的养殖场。”湿地管护员林发金所指之处,如今水草丰茂。随着湿地退养行动的开展,林发金响应号召,成为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第一个退养户。20多年来,福州市叫停不合理项目、划定管控红线,并密集推出一系列保护与治理举措,实现了生态“失地”重回湿地的蝶变,让曾经日渐退化、一度“垂危”的湿地,重新成为候鸟的乐园。

随着生态文包養明建设全面推进,许多湿地都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的大布苏湖沼泽,与此前调查结果相比,面积扩大了约1.9倍;莫莫格、向海等湿地成为候鸟们迁飞路线上的幸福家园。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合理的湿地农业利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将对提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供给的多样性和产量发挥积极作用。”东北地理所、中国科学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站长文波龙博士说。

湿地合理利用是《湿地公约》的核心理念,也是湿地保护工作的延续和可持续支撑。

驱车向吉林省白城市东南方向驶去,芦苇茂密、鸥鸟翔集的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周遭裸露的白色盐碱地,绿色是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色调。

中国科学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就建在这里。文波龙攻读博士时师从湿地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2002年,刘兴土带队来到牛心套保调研,发现当地生态脆弱、湿地退化严重,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滞后,为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刘兴土率领团队开始扎根于此,努力为松嫩平原西部探索一个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科研人员针对性地研发了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恢复及高产培育技术,揭示了芦苇生长的需水关键过程,建立了退化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水文调控措施、碱斑地芦苇快速恢复技术体系。

为进一步实现湿地恢复工程的可持续,以及发挥湿地的产品供给功能,刘兴土和团队首创苏打盐碱化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经过几代科研人的持续努力,盐碱湿地的恢复与合理利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在牛心套保湿地,芦苇、籽莲、稻穗、群鱼、河蟹与水鸟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文波龙告诉记者,通过湿地的合理利用,湿地保护能力得到增强,湿地水文特征稳定维持,水体、土壤的盐碱程度下降,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在经济、社会效益之外,生态效益也明显提升。

精准施策,助推湿地保护工作更上层楼

在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国是全球沼泽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且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千差万别,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沼泽资源分布广泛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湿地的保护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湿地,针对性施策,开出保护湿地的‘中国药方’。”姜明说。

找到了“病理”,才能对症下药。

对于沼泽而言,人类活动是最大的干扰因素之一,最典型的当属泥炭沼泽。泥炭又名草炭或泥煤,是沼泽植物千百年来不完全分解、堆积而形成的特殊有机物,可以被视为煤的原始形态。泥炭沼泽是最为典型和重要的湿地类型,其单位面积碳储量最大,碳密度是全球平均土壤碳密度的3—6倍,是全球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最重要的碳汇之一。

目前,我国仍存在泥炭非法盗采现象,盗采行为不仅造成泥炭质量下降和资源浪费,还会遗留许多矿坑,给后续的土地整理复垦留下隐患。而盗采的原因,竟然仅仅是作为种植作物的基质。

“泥炭沼泽中有一种典型的植被泥炭藓,泥炭藓在碳汇、过滤淡水及调蓄洪水等方面极具价值,且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污染监测和园艺产业。”刘波说,“然而,泥炭藓生长速度慢,每年每平方米积累的干物质只有20克左右,仅能增加1毫米泥炭地厚度,因此易于破坏、难以恢复。”

针对泥炭沼泽保护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泥炭沼泽湿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泥炭沼泽湿地;符合重要湿地标准的泥炭沼泽湿地,应当列入重要湿地名录;禁止在泥炭沼泽湿地开采泥炭或者擅自开采地下水;禁止将泥炭沼泽湿地蓄水向外排放,因防灾减灾需要的除外。

今年初,四川省阿坝州公安局公布了打击盗挖泥炭的典型案例,已有3案13人因非法采挖泥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召开湿地保护公益诉讼专题研讨会,并发布了一批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四川省检察机关督促保护若尔盖高寒泥炭沼泽湿地案。

根据调查结果,科研人员还提出了保护泥炭资源的对策,包括科学界定泥炭保护开发界限、加强泥炭包養網替代产品研发、加强泥炭基础研究等。

除了人类活动干扰因素外,气候也被视为干扰湿地的重要因素。“极端干旱或者短时间强降水,都会对湿地造成较大压力。”东北地理所副研究员薛振山告诉记者。水量丰沛与否,对植物的生长与固碳能力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家继续探索。

生态系统的保护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在姜明看来,围绕着湿地,我们仍然有许多认知空白亟待填补。

记者注意到,在新版《中国沼泽志》中,科研人员将全国划分为5个沼泽分布区和17个沼泽区,并没有按照传统以行政单位来划分。“湿地是一个整体,为有效整体保护松嫩平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打破原有保护地属地格局,建立跨流域、综合性的国家公园。”姜明说。

此外,随着湿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对专业人才的渴求也更加迫切。姜明告诉记者,相对来说,湿地的学科建设目前依然较为薄弱,起步晚、学科成熟度不高。直到去年,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才开始招收第一批湿地保护专业的本科生。

“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建设国家级平台,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湿地科学研究,凝练科研方向,汇聚科研力量,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为保护工作更上层楼打下坚实的基础。”姜明说。

苦难与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案:白玛_中国网

包養網排名

包養網

白玛老人(左)和老伴多吉卓玛在家中喝酥油茶(3月27日摄)。

白玛1942年出生于现在的西藏自治包養網区那曲市申扎县一个牧人家庭,属于农奴中的“差巴”。他回忆,那时家里要为贵族放牧1000多只羊,得到的报酬仅仅是不够糊口的食物,记忆里小时候很少吃饱过,冬季只能用烂衣服裹脚充当鞋子。

195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白玛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好生活奋斗。70年代,白玛和同伴为向北寻找草场,在羌塘草原深处的嘎措湖边建设了新家园——双湖特别区嘎措人民公社(今双湖县嘎措乡)。1989年,白玛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随着双湖县实施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工程,白玛老人住进了山南市森包養平台推薦布日生态搬迁安置点的二层小楼,安享晚年。白玛说:“现在我孙女嘎桑玉珍一年在合作社里的分红就有20头羊、一头半牛和5万元现金。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包養網心得   

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增:加快推动海洋氢能产业查包養行情高质量发展_中国网

今年全国两会,有关新质生产力首先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讨论成为代表热议的话题。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零污染、零碳排的绿色能源,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理想能源载体,也是重要的降碳二次能源。

3月9日,本刊记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北省代表团驻地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学科带头人、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他表示:“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持下,海洋氢能将成为氢能产业的重要领域和未来潜力所在,抢占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海洋氢能是采用水电解制氢技术,利用海上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制取氢气,并利用高压气氢、液氢、金属储氢、液体储氢、管道输氢等高密度储运氢技术,实现绿氢大规模、低成本制取及储运,并供给海陆工业、交包養通、能源、建筑等多用氢场景使用的综合性能源利用方式。根据相关测算,1万吨绿氢可以减少10万吨以上二氧化碳排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学科带头人、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

郭建增指出,加快推动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有利于深入推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问题,三是有利于应对国际绿色航运要求,四是有利于实现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海洋氢能不占用土地空间,资源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大,具有可持续利用、绿色清洁等优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包養平台推薦当前国际能源开发的热点和前沿。”郭建增进一步指出,作为能源互联媒介,海洋氢能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实现大规模储能及调峰,有效解决电力不易长期和大规模存储问题,增加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包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

此外,海洋氢能是生产满足航运脱碳需求绿色清洁燃料的有效中间载体,即以氢能为中心可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如氨、甲醇等绿色氢基能源,均可以加碳、加氧或加氮等方式进行制备,成为航运业实现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替代燃料选择。

“海洋氢能涵盖制备、储运、应用等众多系统产品,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领域。”郭建增表示,目前,中国船舶集包養網团第七一八研究所电解水制氢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发展海洋氢能,推进氢能产业链装包養網备本土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保障氢能全产业链安全稳定。

(文章来源:今日中国)

纪念何泽慧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查包養網心得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3月16日,“纪念何泽慧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核学会联合主办。

3月16日,“纪念何泽慧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何泽慧先生是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致辞说,何泽慧先生的学术造诣深厚,成就卓越,享誉国际,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和高能包養物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徐荣松致辞说,新中国成立后,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何泽慧先生指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核物理探测器,主持研制出核物理研究必备的核乳胶,使中国在当时成为少数能生产核乳胶的国家。1958年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原子能院建成,何泽慧先生及时抓住新的研究方向,建立实验终端,并深入开展科研,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提供了必须的关键数据。“何泽慧先生倡导的任务带学科、学科带任务和爱国敬业、勇于创新等思想,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

“何泽慧先生是一位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伟大科学家,她的一生始终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对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典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焕乔在缅怀恩师何泽慧先生时表示,“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缅怀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何泽慧先生,就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他指出,“科学家就是探索自然规律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新群体。科学家精神涵盖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敢为人先,永攀高峰,创新,严谨,奉献,团结协作敢为人梯,奖掖后学。而何泽慧先生就是科学家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何泽慧先生在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首次实验观察、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原子核乳胶制备研究和应用、开拓我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顾逸东院士对何泽慧先生推动我国高能天文起步发展、推动空间探测方面的重大贡献,对她的学术思想和风格、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爱国包養網情怀有着切身的感悟。他说包養網,“何泽慧先生一生热爱科学包養網心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她说过‘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体现了她的赤诚的爱国情怀。她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私地为国家的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2017年6月15日,中国首颗空间X射线望远镜升空,被命名为“慧眼”,以纪念何泽慧先生在推动高能宇宙线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方面作出的伟大贡献。“慧眼”如同何先生的眼睛,引领无数追梦人仰望星空,探索宇宙!

纪念何泽慧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联合主办单位获颁赠印刻有何泽慧先生头像的纪念瓷盘。

兰州大学:“走出去”“引进来” 培养国际查包養網站化人才_中国网

原标题:“走出去”“引进来” 培养国际化人才

在中国与西班牙建交50周年之际,2023年11月,兰州大学在西班牙内布里哈大学设立的“中国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心旨在为校际合作搭建常态化人文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也将为所在国家更好了解中国制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度加强同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互鉴、互容、互通,着力构建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办学新格局,让国际化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澎湃活力。”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

优化布局 构建开放办学的生态

与46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7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全球卓越合作网络初具雏形;

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已达到184个;

一大批国(境)外专家被“请进来”讲学、开展科研合作、参与交流互鉴,其中4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6名外国专家荣获甘肃省外国专家包養“敦煌奖”……

如今的兰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不断结出硕果。

推进牵头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伊比利亚分盟建设;与英国利兹大学、拉夫堡大学、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等就加深学科合作和学位联授、教师互访、课程资源共享等达成一致;与约旦大学推动校际交流、深化青年友谊;和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续签新一轮五年项目合作协议……在一次次交流互动中,兰州大学全球“朋友圈”加速扩大。

深化合作 产出互惠共赢的成果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东菊团队与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批建设……在该校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李育看来,这些成绩都离不开“西部环境变化创新引智基地2.0”的支包養網比較持。

“基地的定位是成为国际干旱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李育介绍,近年来基地积极引进海外博士、博士后充实师资队伍,引进人才中已有4人在《自然》《科学》主刊或子刊发表研究成果。

兰州大学以平台、项目等建设为抓手,成功加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国际合作组,踊跃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重大国际合作研究。

“一带一路”环境与气候观测网首个国外超级观测站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沙尔图兹国家气象站建成;由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包養分校合作的包養研究首次实现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大尺寸单晶的生长和结构解析,相关论文登上《科学》……兰州大学深入开展科研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全球教育治理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和智慧。

汇通中外 播撒交流互鉴的种子

2023年9月,在“汉字缘”国际故事大会决赛中,来自苏丹的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颜青荣获一等奖。

2019年,颜青来到兰州求学。几年下来,颜青常常感慨:“无论是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便捷的现代生活,中国都是这么令人着迷。”

近十年来,兰州大学服务包養網心得“一带一路”建设,吸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来校留学,累计招收培养留学生3000余人。

在兰州大学,还有一批批“汉语大使”远赴异国向世界播撒中文的种子,展示着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真实可爱的中国。

填志愿时,侯贝贝坚定地选择了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后又在文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2018至2021年,她曾前往泰国帕瓦纳·菩提坤职业学院、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六十九中学孔子课堂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我很自豪,也感到责任重大。”侯贝贝说。

截至目前,学校共面向世界35个国家派出实习汉语教师461名。同时,学校建设的3所孔子学院累计培训各级、各类汉语学习者3万余人次。

“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奋力开创国际化工作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宋喜群、王冰雅、王耀辉)

查包養網春耕一线看良种、良机与良法_中国网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制图:沈亦伶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

春管春耕一线,各地区各部门把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多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向田野集聚。农民辛勤耕耘,良种、良机、良法配套,全环节、全过程挖掘粮食单产潜力。

良种推广——

好种子带来好收成

东北黑土地,北大荒各农场陆续开始水稻播种。

北大荒农包養網业股份八五六分公司水稻种植户邴学臣,今年选的是“龙粳3010”早熟水稻品种。“这个品种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品种成熟后每平方米穗数能达500穗,穗实粒数得有90粒以上,妥妥的高产良种!”育秧大棚内,邴学臣忙着摆盘覆土。

良种播下,良法跟上。“公司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水稻管理高标准。”八五六分公司副总经理沈国春说,深化科研院企的合作力度,在社会化服务、智能化管理和农业生产全流程遥感监测等方向持续发力,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好种子带来好收成。

近年来,北大荒以提升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质为重点,引进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开展全程机械化、配方侧深施肥、科学灌溉、综合防病等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通过管理区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去年收稻季,邴学臣的水稻创下平均亩产1510斤的好成绩。

浸种催芽是保证水稻丰产丰收的关键环节。距邴学臣的稻田1000多公里包養網以外的查哈阳农场,稻种催芽工作有条不紊。新培育的圆粒水稻品种“寒稻366”种子被送到智能催芽箱内,通过智能操作面板就可实时监测水温、水位等数据。

“这个品种经过试验种植,亩产能够达到1400多斤。与普通稻米比,香味更足,适口性更好。”查哈阳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叶明刚介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选育推广优新品种,夯实粮食高产稳产的根基。为保证出芽率,缩短催芽时间,查哈阳农场采用双氧智能催芽技术,实现臭氧杀菌、氧气催芽。

“氧气和臭氧循环注入,双氧催芽加固种子包衣对种子的保护,提高了抗病性。”叶明刚说,使用双氧智能催芽技术,不仅出芽快、芽率高,而且还能提前5—7天播种,水稻平均亩产量可增加40—60斤。

良机给力——

丘陵山区小农机显身手

“轰包養隆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村地头,伴随着轰鸣声,马铃薯种植户万森林与乡亲们驾驶小农机和微农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为马铃薯进行机械覆土。

在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约占1/3,是保障粮食产量的重要来源。“搁以前,在我们这儿农机下田,想都不敢想。”万森林说,转山包村九成以上土地是丘陵山地,大部分地块零星分布,大型机械进地难,一度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拿种马铃薯来说,以前以牛耕、马耕、人工打塘为主,只能单垄单行种植,产出效益有限。

“后来小型开沟培土机经过改造,实现单垄双行种植,种植密度从3200多株提升至5000多株,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万森林说,小农机、微农机体型不大、功能齐全、操作简便,在狭窄的田地里灵活穿梭,能完成深耕、播种、施肥等复杂的农事活动,而且成本低廉,深受乡亲们欢迎。

万森林借助小农机和微农机,精确控制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地里的马铃薯生长更加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用开沟培土机来开沟、盖塘种植马铃薯,效率比人工翻了10倍,每亩产量提升了20%左右。”他先后购置播种机、开沟培土机、智能喷雾植保机等各类农机30多台套。生产过程中,他还会根据地形和土壤情况,对部分机械进行适当改装,“那样功能就更强大了”。

如今,万森林的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在当地出了名。他还利用现有的机械化设备,对外开展马铃薯种植服务3500亩左右。

小农机、微农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转山包村焕发生机和活力。每到收获季,黄澄澄的马铃薯铺满田野,吸引众多客商前来采购。

为了让更多农民了解和使用小农机、微农机,包養行情昭通市相关部门采取“农机培训入村进地”的方式,向农民介绍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按照不超过购置费用30%的补贴标准,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包養網比較上门服务、帮办代办等方式,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小农机、微农机。一些农民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共享协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昭通市农机拥有量累计达84.18万台(套),机械化种植程度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国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具产业化应用持续突破。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李静介绍,未来,昭通市将继续加大对小农机、微农机的推广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服务。

良法得当——

庄稼“吃饱喝足”长得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国春灌工作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华北平原冬小麦绿意盎然,农民抓好肥水管理正当其时。

这段时间,刘浩的手机没有关过。“眼下小麦起身拔节,喝够、吃饱很关键,不少乡亲打电话咨询,摸不准的,我就去实地探麦情。”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刘浩的老本行——作物高效用水研究派上了用场。

一大早,刘浩就接到了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种粮大户李长亮的电话。“老刘,快来看看吧,俺这块麦地滴灌带不给力,麦苗看着不太对劲啊。”

刘浩不敢耽搁,赶忙直奔麦地。

“水是肥的‘腿’,以前是‘浇大田’,效果不理想。现在滴灌带连着机井和水肥罐,管道把水送达每一株麦苗根部,变成了‘浇作物’,用的水少了,庄稼更解渴。”李长亮说,今年春灌,他测试了滴灌带,担心新技术效果打折,这才请来刘浩帮忙。

刘浩在田间地头仔细探查,发现这块地铺设的滴灌带与机井流量不匹配,浇水的均匀性受到影响,麦地有的地方浇得好,有的地方上水费劲。

找到原因,刘浩对症开方——建议李长亮选取滴头间距更大、流量较小的滴灌带,或减少单次灌溉面积。“你瞧,滴灌带要因地制宜。机井流量、土壤质地等都会影响浇水效果,咱们得科学用水。”刘浩的解释让李长亮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今年,获嘉县41万亩麦田,用上节水灌溉设备的超过15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备了专业节水灌溉设备,在农技部门推广下,不少种粮大户看到了节水灌溉的好处,自掏腰包主动购置了小麦滴灌带、微喷带等设备。”刘浩说,在小麦追水、追肥的春管时节,科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开展设备维护、技术指导才能让好技术落地见效。今年以来,灌溉所科技人员发挥专业优势,派出专家10余名,指导新乡市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春灌工作。

近年来,我国智慧灌溉技术快速应用,有效提升了水肥药利用率。在新乡市,大型喷灌机已用上无人机光谱多源感知技术、田间精准灌溉控制平台和变量精准喷洒系统等灌溉新科技。“看着屏幕管地,手指轻点遥控,庄稼就能得到精准灌溉。”灌溉所智慧灌溉研究中心主任冯俊杰介绍,“云里灌,线上管,智慧灌溉成为新趋势。”

新华全媒+·镜头连中外丨城市夏日“会客厅”——当查包養網心得塞纳河遇见亮马河_中国网

塞纳河,是流经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第二大河。它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将巴黎分为著名的“左岸”和“右岸” 。左岸文艺气息浓厚,众多咖啡馆、剧院、书包養網價格店林立,是文豪巨匠流连的包養行情“文化天堂”;右岸坐落着昔日的王宫卢浮宫和今天的总统府爱丽舍宫,是巴黎的政治中心。

亮马河,自北京包養網北护城河起,由西向东,最后汇入坝河,流经各国使馆、国际酒店、百货商场、潮流商街等区域,串联起北京知名的国际化商圈。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了亮马河包養網国际风情水岸建设。两年后,经过全面治理和环境提升,亮马河不再只是一条小河,而是“1河2湖24桥18景”贯通的一片水域,成为京城“打卡圣地”。

炎炎夏日里,河岸也许是城市最好的“会客厅”。盛夏的巴黎和北京,有了共同的河岸休闲方式,亲水生活的画面和谐生动,相映成趣。河水潺潺,予人清凉,也流淌出一幅幅美好的人居画卷。

这是人们在北京亮马河边的户外足球场踢球(6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