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查包養app苏溧阳:我们“村”里的美丽书房_中国网

这是4月21日拍摄的溧阳市包養網方所文化村天目书塔(无人机照片包養)。

近年来,江苏涌现出一批美感和内涵兼备的乡村书房。以溧阳市天目湖畔方所文化村天目书塔等为代表的书房,建筑设计别致,在丰富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打卡地,吸引不少游客携家带口、呼朋引伴前来,用书香浸润心包養平台推薦田。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1   2   3   4   5   6   7  包養 8   9   10   11   >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大教育,小欢喜——查包養新时代家庭教育展现良性发展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大教育,小欢喜——新时代家庭教育展现良性发展

新华社昆明9月22日电 题:大教育,小欢喜——新时代家庭教育展现良性发展

新华社记者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包養網排名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家庭到学校,从教育部门到妇联,社会各个层面越发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加支持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局面逐步形成,家庭教育展现良性发展。

爱心陪伴:我的成长盼望你全程参与

北京高中生小正的遭遇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他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原本是别人羡慕的“成功人士”之家。可小正的父母工作太忙了,要么出差要么出国,他还在襁褓中就被寄养在姨姥姥家,直到六岁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可在父母身边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让小正感到快乐。

“他父母对自身要求高,对儿子也寄予厚望,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强势’‘冷漠’的角色。”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杨新娥后来通过与小正及其父母长谈发现,这对父母不仅对孩子被同伴欺负的情况毫无察觉,还经常批评甚至打孩子。

初中开始抑郁,高中严重抑郁,最终在一次冲突中爆发,小正涉嫌故意杀人。

悔恨让小正的父母不停地流泪,但孩子的成长再也不能“复盘”。

“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有问题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错乃至犯罪。”杨新娥说。

远在2600公里外的云南省昆明市,坐在轮椅上的徐瑞阳说起自己的生活一脸阳光灿烂。

两岁时就被确诊为“脊肌萎缩症”,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四岁。但徐瑞阳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到处找医生、想办法给她治疗,并不断鼓励她“身体跟别人不一样,但是其他方面你不比任何人差”。

尽管徐瑞阳再也没有站起来,但是她一直保持乐观开朗,还被评为“最美中学生”标兵。在幸福家庭的滋养下,这个轮椅上的姑娘一路成为“学霸”,今年高考以607分的好成绩被四川外国语大学录取。

徐瑞阳说自己很感谢爸妈:“他们一直支持、鼓励和引导我,总是鼓励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原生家庭中是否有爱与温暖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未来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婚恋关系是否和谐的保障。”北京今雨来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舒唱说,这份爱与陪伴似阳光,可以升出“小太阳”。

父母也需要学习:我跟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给大家30秒时间,把手上的A4纸撕碎。”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山东济南泉城公园的一角,一位穿着“社会义工”背心的志愿者高声地说。

话音刚落,40多位父亲和孩子立马行动了起来。孩子手劲儿小,撕了几下之后,就交给一旁包養網比較的爸爸。不到半分钟,一张纸便被撕得稀碎。

“现在再给大家5分钟,请把这张纸拼回去。”这位志愿者又高声地说。

“当时在场的爸爸和孩子都懵了——这纸哪能再拼回去?”山东济南舜耕小学“爸爸俱乐部”负责人祝海龙笑着说,这是“爸爸俱乐部”在新学期组织的活动,主题是帮助孩子与家长了解垃圾分类的内涵与意义。

舜耕小学“爸爸俱乐部”成立十年来,定期安排爸爸们走进教室上一堂课、组织校内篮球赛等活动,先后有4000多位爸爸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家长护卫队”“辣妈联盟”等家长组织,家长和学校成为互融共生的生态教育共同体。

舜耕小学语文教师孙潇童说:“鼓励爸爸妈妈走近孩子、走入学校、走进教育,才能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孙潇童的班级,她曾组织孩子与家长相互写信,进一步融洽了亲子关系。

“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包養越管逆反心理越强”,湖南涟源市民卢顺利对此体会很深。她有两个孩子,“家庭教育”一直是她最大的挑战。“以前教育孩子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教育,这让孩子难以接受,我也很郁闷。”

和孩子激烈争吵、孩子赌气冷战甚至离家出走……“不少家长、孩子都因为教育不对称痛苦不堪。很多家长来学校找老师求助,希望我们能‘支招’家庭教育问题。”长沙砂子塘泰禹小学校长李臻说。

湖南教育出版社联合国内多个家庭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团队联手打造的网上家长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整合“家校社”资源,搭建家长交流平台,提供家长课堂、名校课堂、育儿常识等多方位服务,全面助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网上家长学校,为卢顺利打开了一扇窗。利用碎片化时间,她系统学习了“这样爱你刚刚好”专题,为自己面临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网上家长学校让家长通过线上个性化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真正为家庭带去改变,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李臻说。

给家长“立规矩”:让爱聚在孩子身边

女儿五年级下学期开始,河北石家庄市民边娜母女俩的关系就变得紧张。

“她开始不听话、有自己的主意,质疑我的决定。”边娜开始觉得包養平台推薦同孩子的沟通方式必须调整,尤其是一天母女俩因为写作业不及时的问题引发了争吵,女儿质问:“妈妈,你每天除了让我写作业,还关心其他别的事情吗?”

许多家长都有过跟边娜一样的困扰,面对这种状况,河北省教育厅创立“家长第一课”,邀请家庭教育名师,对家长进行年度家庭教育解读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新年级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典型表现。

“家长第一课”让边娜知道了问题出在哪儿。“孩子成长了,心理、生理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我必须面对的,但我还停留在过去,已经跟不上孩子的成长。”边娜说。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孩子送去补习班,而是要在他们身边一点一包養滴言传身教。所以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给予更多高质量陪伴。”石家庄东风西路小学六年级班主任马贝贝说。

南京市鼓楼区马颖雯一家以前相聚的时间并不多,丈夫王奎工作需要长期出差,这些年来,带娃几乎成了马颖雯一个人的事。从今年6月起,《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父母应当与子女共同生活。

“今年6月这个条例施行让我更有底气要求他履行作为父亲的职责。”马颖雯说,经过家人一起沟通努力,现在丈夫出差少了,在家的时间多了,遇到麻烦事,一家三口可以坐下来开会,一起想办法。

“条例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方法,可以归结为‘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八个字。”家庭教育专家王淑娟说,希望条例能够督促更多的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在江苏,重庆、江西、山西等地均已出台家庭教育地方法规,为家长“立规矩”。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妇联、教育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等部门先后启动“四好”幼儿家庭行动计划、“中国家长节”“心系妇儿—家庭教育空中课堂”等活动。暑期以来,各级妇联组织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集中地区开展家庭教育和儿童关爱服务活动,50多万名高校大学生、妇联执委、三八红旗手、巾帼志愿者等参与志愿服务。(执笔记者:李自良、白靖利;参与记者:赵琬微、谢樱、萧海川、任丽颖、陈席元)

新华查包養行情全媒+丨我国视障人士首次使用无障碍格式文件完成结婚登记_中国网

3月12日,新人张女士提前熟悉无障碍版结婚誓言准备进行结婚宣誓。

当日,北京市西城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宣誓厅里,新人张女士和王先生手捧结婚誓言,共同许下携手一生、白首不离的诺言。

宣誓台前,王先生一身西装,难掩激动;张女士穿着红色旗袍,连酒窝里都盛满幸福。与其他新人稍显不同,他们面前那份记录着结婚誓言的文件上,一个个小小凸点排列有序。在宣读誓言时,张女士的双手始终熟练地摩挲着这些凸点。

张女士和王先生都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王包養網先生能勉强看清大字,张女士只能感受到微弱光感。

包養

为了让这场特殊的婚姻登记有爱无“碍”,在了解了新人视力情况后,北京市西城区包養網排名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与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专门制作了盲文版、大字版无障碍格式的结包養網婚登记告知单和结婚誓言,这也是我国首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包養行情文件。

2023年9月,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对无障碍社会服务进行专章规定。此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正是一次有益探索。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钟宝申代查包養表:加快绿色能源产业发展_中国网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包養網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认为,制造业正在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先进的光伏制造技术创新中,从“制造”向“智造”加速跃迁,已成为光伏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光伏行业的需求波动比较大,技术迭代快。一旦落后,产能将全都变成负债和包袱,所以从业者普遍存在焦虑,但不‘进场’又会拿不到‘船票’。”钟宝申代表说,作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包養網限公司聚焦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技术交流,持续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钟宝申代表介绍,自2012年包養平台推薦上市以来,隆基绿能公司在研发上已投入资金超过230亿元,当前专门从事研发的人员有4000多人。目前,公司利用全激光图形化可量产制程工艺获得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并获评全球光伏行业首个“灯塔工厂”。

202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达5.4亿千瓦,增长54%。“光伏是一个创新驱动型行业,单靠规模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科技创新是推动‘质’‘量’双增的重要引擎。”钟宝申代表表示,看清技术走向、提前布局,持续不懈地攻克技术难题,才包養網心得能提高产品的发电能力、降低综合成本,让技术在行业内具备领先量产的条件。

近年来,光伏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村光伏市场存在不少乱象。钟宝申代表建议,从政策层面出台农村光伏发电项目组件和逆变器等关键物料选用标准,大力推广发电效率高、可靠性高、外形美观、符合建筑美学、具有防积灰功能的组件产品。同时,引导光伏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摒弃简单拼凑大尺寸产品的非理性竞争,用安全可靠的光伏产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重大自然灾害查包養網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探讨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年来,暴雨、洪灾、飓风、高温在内的各类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创伤。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精神灾难往往是最深、最严重的,人们的精神世界遭到破坏,导致情绪和认知功能异常,生活希望丧失,消极悲观,厌世意识形成,安全感下降。如果不及早干预,受影响者的身心健康将遭受不可磨灭的损害。灾后心理创伤影响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受害者家属和幸存者,还包括目击者、救援人员等。及时、系统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洪水造成的强烈压力反应,还可以预防长期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心理问题现状,探讨基于我国国情构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于今后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和灾后心理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灾害会给经历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心理冲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灾难经历者和救援人员均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灾难程度不同,心理疾患严重程度也存在差异。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灾害发生1年之内,受灾人群中出现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30%—50%。我国近年来对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问题的调查逐渐增多,各项研究结果都显示出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问题较高的检出率。

灾难经历者心理健康问题

在一项针对唐山大地震孤儿幸存者的调查中,受访者中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为23%;在地震发生30年后开展的调查显示,其现患率仍高达12%。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30.9%的受访者出现急性应激障碍,31.1%的受访者存在抑郁症状,12.9%的受访者出现过自杀观念。

除了地震,常见的重大自然灾害还包括洪水和泥石流。在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发生5年后对受灾居民的调查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为32.30%,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5.77%,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80%,焦虑与抑郁共患检出率为22.34%。2010年,江西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心理症状检出率为84.6%,7.9%的灾区居民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的检出率为3.19%。对2021年“7·20”特大暴雨灾害后河南省572名居民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27.4%的居民压力得分为重度。被困、经历或目睹他人遇险或痛苦的居民,其焦虑和压力得分更高;经历或目睹公交、地铁等公共设施损坏的居民,其抑郁、焦虑和压力得分较高。

此外,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在灾难发生时不同的经历,如亲属是否死亡、死亡亲属人数、年龄、家庭财产损失的严重程度、性别、教育水平、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满意度,均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在不同的群体和情况下实施灾后危机干预。

援助人员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受灾人群,援助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灾难发生后,参与救援的战士和医务人员直接进入灾难现场参与救援活动,感官受到很大影响,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

对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调查研究显示,救援人员心理应激持续时间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约15%人员在10天后持续存在应激反应;在震后1个月时急性应激障碍患病率仍高达13.5%;地震发生后2个月直至2年对救援人员的调查显示,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显著升高,表明汶川地震作为重大应激事件,给救援人员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震后2年总体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下降,但已经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缓解率很低。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消防及医务等救援人员具有受灾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双重身份,既可能存在普通群众同样的灾后心理问题,也可能存在因救援等暴露在灾害现场带来的冲击,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需要引起特别的、持续的关注。

重大自然灾包養害后心理危机的特点

灾害心理变化各阶段特点

一般情况下,受灾群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可经历4个阶段。

麻木震惊期。当处于麻木震惊期时,包養心理受创者依照不同反应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人处于麻木状态,大脑一片空白,甚至失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料;另一类人则异常镇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出于自我心理保护而处于回避状态。在灾后3天之内或者1个月之内出现此类反应都是正常情况,此阶段心理受创者缺乏安全感,需要保障其衣食住行,并提供理解和陪伴。

否认追寻期。进入否认追寻期后,有些心理受创者会在家人去世1—2个月时仍认为对方还活着,想要继续寻找对方的踪迹,这样的状态通常会持续3—6个月。此阶段需要充分尊重心理受创者,既不强化他们的追寻行为,也不能着急将其带回现实中,要允许他们进行情绪处理。

混乱沮丧期。进入混乱沮丧期后,心理受创者已经接受了家人去世等事实,情绪沮丧和悲伤。在这个时期,亲友需要着重关注其情绪,与其更多地共情并提供支持,帮助其迈入重新连接期,逐渐回归现实,重获安全感、连结感和效能感,开始新的生活。

重新连接期。很多灾民无法依靠自己和亲友的力量完成灾后心理重建,他们的应激反应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变小,他们的痛苦甚至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愈发严重,这种情况下就要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以避免急性应激障碍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

急性应激反应及急性应激障碍症状特点

灾后1—3天为急性应激反应期,一般1—3天自行缓解,最多不会超过2周。但少数人的急性应激反应会持续到灾难发生后1个月内,可能会出现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失眠,甚至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1个月内缓解。

如果急性应激反应症状持续到创伤发生1个月后,或1个月后才开始出现,同时会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那么就要警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往往会在清醒时感受到创伤场景在脑中突然的重现,且睡眠时通常会出现与创伤相关的噩梦,继而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或躯体症状。若不加以干预,这些症状会持续多年,严重影响灾民的灾后生活。因此,若要减少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减轻灾民后续的痛苦,必须要在灾后快速评估灾民心理状况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

因此,基于灾后心理危机的特点,从灾难造成的持续性和深远的心理伤害可以看出,开展灾后短期心理危机干预和长期心理重建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工作。

重大自然灾害灾后心理危机工作的现状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灾难对人群的冲击,促进人群心理正常复元,使其具备适应新生活的能力。

1994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相关专家为新疆克拉玛依火灾遇难者家属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标志着中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诞生。此后,心理干预专家先后出现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0年洛阳洛阳东都“12·25”特大火灾等灾害中。2003年SARS事件期间,我国也组织开展了大量针对不同群体,包括患者、疑似患者、密接者、隔离人员、一线医护人员等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原卫生部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深入灾区,这是全国救灾医疗行动中第一个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云集而至,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能有序、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甚至可能会对灾区群众带来二次伤害。为应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特殊性,同时指导各地科学地、规范地开展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原卫生部印发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次由国家部委出台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要建立健全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和机制,同时还要在人民群众中积极普及心理危机特点、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态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效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在灾前、灾中、灾后有组织、有目包養網排名的、有条不紊地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是减少灾后心理问题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顺利有效实施需要广泛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支持,涉及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社会和专业资源的整合与协作。因此,依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建设,构建和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建立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不仅属于应急管理的范畴,也属于卫生健康的一部分,其实施和保障必须由政府主导;同时,为了加强国家层面对于重大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统筹,建议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建立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综合包括卫生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等各个部门,组成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合小组,为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提供保障。结合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及应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建立长效机制,我国应从危机管理的4个阶段,即预防阶段、准备阶段、应对阶段、恢复阶段,结合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图1),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及预案,为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及心理康复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建设涉及应急管理、心理健康促进等多个方面。由近几年政府所发布的政策法规可见,心理危机干预逐渐受到重视,在法治建设部分,很多条文都写到了要重视心理危机干预,要开展心理援助活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范畴,强调了在重大灾害情况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政策法规层面,却没有具体规定由谁来做、什么时间做、怎么做、怎么评估效果等问题。

因此,未来应该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生与健康管理委员会的通力协作下,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处置预案》等法律法规中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内容。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干预的顶层设计、组织机构、实施机构、运作方式、资金来源、人员准入和管理培训,从整体上切实规范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和实施。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各级部门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不断推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各方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良好运行,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是社会、市场和个人的共同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必须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将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管理,将大大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顺利、有效实施,并将对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团体、个人都无法独立完成。政府应积极协调,科学、有效、可持续地引导社会各界力量为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建立并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和体系

灾害发生后,迅速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群体,是减少灾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减少“次生危害”的重要任务。主要措施包括成立组织管理组、心理危机专家团队、热线电话咨询服务组、心理咨询组等,以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干预。

因此,建议依托国家部门或专业机构,建立国家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机构,组织开展心理危机救助人才培训,建立心理危机救助的人才库,明确各级政府和组织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责任。同时,在日常事务中应不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管理,建议建立市、区、街、社区上下联动的四级网格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发挥下沉医生、心理专干、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依托各级心理危机干预指挥机构,构建包養網政府主导、社区主导、社会团体、市场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实施体系,夯实基层对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

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提高国民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不仅要加大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建设,还要全面推进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作为一个完整的指导体系在灾后心理包養危机干预工作中的科学应用。同时,在建立危机干预人才库的同时,还应注意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的外延,培养专业的心理人才和专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加强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将心理危机干预融入社会工作服务的日常工作中。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组成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根据干预对象和职责分工,匹配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依托数字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共享等新兴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数字技术在医疗,特别是精神心理领域应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字诊疗不仅拓展了在精神心理疾病服务方面的运用,也推动了精神心理健康在线医疗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因此,可通过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开发基于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远程心理危机干预平台,辅助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管理、评估干预等,不断完善传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可及性、有效性。

(作者:孙艳坤、宫艺邈、黄薛冰、钱英、孙思伟、陈红光、陆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文化振兴释放乡村旅游新动能查包養心得_中国网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王小鹏 陈毓珊 任垚媞)农家乐曾一度是我国乡村旅游的代名词,主包養打的是亲近自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乡村文化被“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曝光度不断提高,红色资源得到更好利用……文化传承创新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看得见乡愁

午后,66岁的俞志良坐在自家民宿的餐厅,端起一杯村里自产的红茶,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要到很远的地方赚钱,现在吃上了‘旅游饭’,坐在家里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俞志良在深圳打拼了32年,最近决定回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石门坊、门神石鼓、人物砖雕、安装玻璃的天井……俞志良家的民宿不仅保留了徽派民居白墙黛瓦马头墙的经典外观,同时运用了落地窗和电梯等现代建筑元素。“我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房屋设计,既记住乡愁包養網排名,住起来也更舒适。”他说。
  石门村对传统文化的礼敬是多方面的。“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着先贤修身治家格言。当地河流绕村而行的优美生态,加上这些乡村文化元素,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打卡。
  距离石门村约半小时车程的婺源篁岭村是世界级“网红”景点,去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在这个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崖上古村,传统民俗得到了“重生”。篁岭晒秋、板龙灯巡游、印米糕制作展示……在篁岭天街的黑板上,每天的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节目安排得满满当当,游客可近距离观赏、沉浸式体验婺源乡土文化。景区工作人员程虹介绍说,今年夏天计划再增加婺源灯彩巡游等文化活动。
  在江西井冈山深处的茅坪镇神山村,打糍粑是一大民俗特色。来自上海的研学团围着村民左香云家门口的石臼跃跃欲试,你一抡我一锤,嘴里念着当地俗语:“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在民俗体验等项目带动下,神山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几年前,神山村只有二十几人留守,如今常住人口已有170人左右。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说:“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是2015年的近11倍。”

非遗“活起来”

李坑村是婺源开展乡村旅游最早的景区之一。从村口沿着溪边小道前行,浓郁的绿茶香扑鼻而来。制茶师从竹篾盘上捧起一把青绿的鲜叶放入铁锅中,不断用手翻动,新鲜的茶叶在锅中嗞嗞作响,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观看。
  对岸的徽派古建里,“90后”李书文正以刀代笔,在竹片上雕刻新作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竹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李书文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竹雕技艺。“这两年竹雕制品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李书文说。
  在篁岭村,一把有着超过800年历史的甲路油纸伞撑起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古朴浪漫,成为不少游客在打卡时必不可少的潮流单品。几年前,婺源当地人曹文包養網娟在篁岭开了一家油纸伞店,同时向游客展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工艺。她说,店铺最多时一天能卖出一百多把油纸伞,收入是在温州打工时的好几倍。
  浙源查氏酿酒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查永红在婺源石门村、李坑村和篁岭村等景点都开了店铺。他将非遗酿酒技艺创新升级,吸收借鉴多种酿制工艺,多款新创酒品受到游客喜爱。“非遗技艺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传承发展。”查永红说,将店开到村里,就是为了让技艺更贴近游客。
  近年来,婺源县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让乡村旅游更有吸引力。今年1至3月,婺源全县接待游客797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2.8%。

红色研学“热”

深圳科学高中上千人包養網红色研学团近日来到井冈山茅坪镇,追寻红色足迹。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6岁的陈品旭对着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一面墙上的标语驻足许久。“来到这片土地,重走红军走过的路,更能切实体会到当时的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他说。
  “近几年,红色研学越来越火。中小学生在井冈山住农宿、干农活、吃红军餐、走长征路,沉浸式走进历史、体验乡村生活,这样的教育更能直击人心。”带队导游肖雪梅介绍,像这样的大型红色研学团,她一年包養網要接待十多个。
  通过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举措,井冈山走出了一条更好利用红色资源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2023年接待研学团队573批次,共19.86万人。江西瑞金的朱坊村,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仅一河之隔。红色资源盘活后,该村已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村”。86岁的村民朱景伟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家的毛坯房打造成民宿后,一年能创收上万元。
  红色资源丰富的赣州市近些年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红色研学品质。在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游客通过裸眼3D技术沉浸式感受“一苏大”召开的场景。“智能讲解员穿上红军装,用动画还原红色历史,科技让红色研学更加有声有色。”叶坪革命旧址群讲解员黄露芬说。

“荆楚春耕图”喜见新质生产力_中国查包養app网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当下火热的春管春耕现场,湖北省加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农民,推进一批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应用,催生出一幅技术含量高、生产模式新的“荆楚春耕图”。这实际上正是新质生产力为农业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加速迈向现代化。

硕士生、“85后”站“C位”——

春耕主角“新”人多

“用宽窄行插秧机插再生稻的秧苗,密度可以高点,行距稍宽,可以养鸭。”近日,在咸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的春耕现场,田淑娴在田埂上指导机手操作。别看她身材瘦小,已经扎根农村近6年。2017年,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农学硕士毕业后回乡投身农业发展,成立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配备自动菌藻喷灌的稻虾鸭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储备了丰富专业知识,回乡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经过三年的试验,田淑娴带领村民成功探索出稻再鸭和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除去田租、农资及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都能达到3000元左右。“发挥生态链中菌、藻微生物、小龙虾、水稻和鸭子的作用,就地分解富营养物质,改良虾田的底泥,用鸭子控制小龙虾密度和为稻田除虫除草施肥,生产出规格大颜值高的小龙虾,不仅可以节约饲料、渔药、农药、化肥和人工管理的投入,还能提高小龙虾、大米、鸭蛋鸭肉的品质和口感。”田淑娴说。

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路径”,田淑娴便在村里逐渐成为了“领头羊”。村民遇到种植、养殖的难题常常来找她请教。目前,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已有200余人,预计年总产值可达500万元。田淑娴还开起了线上店铺,通过直播等包養網比較形式探索更丰富包養網心得多样的销售渠道,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从南到北看今年湖北春耕现场,记者发现,劳动者正包養向过去以传统农民为主向以高素质农民为主转变。

在襄阳市南漳县,今年水稻育秧主体大都是“80后”“90后”新农人创办的合作社。赵青就是其中一名“85后”,创办了南漳县东巩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东巩镇上泉坪村2700多亩地不仅实现了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而且通过品种创新,实现了亩均纯收入2500元。“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首先要规模化、机械化,要有品牌、有特色、有科技的支撑,通过科技的助力,我们研发了功能性的低糖米,专门针对糖尿病人;开发了精深的稻米加工产品黑米茶,相关有机产品的价格,从传统的3.5元一斤可以卖到现在的35元或38元一斤,甚至是58元一斤,产品的身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青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里高学历人才有17人,已经在特色水稻和黑色杂粮新品种推广示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黑色杂粮食品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春耕土壤焕“新”颜

“这块地准备种玉米,先抛洒液态粪肥,再翻耕。”近日,趁着天气晴好,孝感市云梦县胡金店镇盛砦村油菜花海基地技术负责人谢四涛带着一台拖拉机牵引粪肥车正在进行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作业。他负责盛砦村上千亩油菜和玉米种植管理。在他看来,粪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就像给农作物吃上了“营养餐”。

“这些都是发酵好的周边村庄的畜禽粪便,还田之后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产量,对环境也好,减少污染。”谢四涛计算过,这种技术能让油菜籽亩产量达400斤,较常规增产7.9%,玉米亩产量达1200斤,较常规增产8.2%。

万物土中生,种地先养土。湖北全省布局设立了部、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281个,平均每10万亩耕地达到1.8个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各级每年编制有分量的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耕地质量建设和地力培肥提供支撑。同时为了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当前,湖北正建立“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管网输送、“养殖户+有机肥企业+种植基地”的商品有机肥等还田模式,扶持培育了70多家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粪肥还田利用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精确掌握每块土壤到底缺什么营养元素、缺多少营养元素、如何补施这些营养,湖北还持续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每年稳定在90%以上。“根据测土的结果和作物的需求来精准施肥,像这块地种松花菜,注重补充氮肥、适当补钾肥就可以。”云梦县四季长青蔬菜种包養網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四田说,产量可比之前提高20%,化肥使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减少了30%包養以上。

田种得好,离不开好土,更需要好的施肥技术。今年春耕,湖北还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小麦、油菜)种肥同播、一次性机械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从10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41%以上。

施好肥,养好地。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湖北耕地质量等级连续5年提升,为保证粮食有效供给提供可靠保障。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

智能农机开始挑大梁

日前,黄冈市浠水县禾溢园家庭农场里,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台激光平地机在拖拉机的牵引下来回驶过地里,不一会儿就将田平得整整齐齐。

浠水县多丘陵农田,高低落差比较大,以前都是用挖机来做平整,靠挖机师傅的肉眼和手感来确定高度差。今年春耕,很多家庭农场、合作社使用配备了北斗智能检测终端的激光平地机。“激光平地机通过北斗卫星和激光来控制角度,平整土地,大大提高了平整的效率,将地块高低落差控制在5厘米内,非常好用。”禾溢园家庭农场主黄金安说,这能将成方稻田土地高度差控制在2厘米范围内,使机插大田插秧时平均水深1-3厘米成为可能,同时大大减小了漏插率,避免了淹秧、露秧现象的发生,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至关重要的步骤。

除了整田智能化,今年春季田间管理方式也更智慧化了。在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周边1500亩农田里,实时监测地图中的这些农田被划分为了500块左右的地块,每一块农田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身份证。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新星说:“随便点开一块田,它的面积是多少,地力等级是多少,一目了然。通过大疆农田巡航机传回的高清田间照片和AI分析,再结合不同田块的情况,展示出田间苗、肥、墒和病虫草害等各种情况分布图,我们就可据此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育秧也实现了智能化,不再“看老天脸色”。在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育秧实现了全程智能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都可以实现智能监测,远程调控。“它不仅摆脱了靠天育苗的困境,而且比传统大田育苗效益至少提升了2倍,育苗周期缩短了10天左右。”田淑娴说,“前段时间持续阴雨,幸亏有了育秧工厂才没有耽误农时。”

今年早稻秧苗育好后,从4月10日开始,黄金安使用安装了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智能高速插秧机,1个人仅用两天时间就插完了100亩早稻,“比普通插秧机效率提高了20%,人工节省了一半。”

“近两年,湖北智能化农机购买意愿增长迅速。比如无人机,2021年购买1179台,2023年2869台,两年增幅达143%,智能农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农机作业服务处处长陶保平介绍,湖北已探索建设一批集成了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智慧农场。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打算每年解决在各地智慧农场建设中实际遇到的2-3种问题,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完善和推广,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水平迈进。

芥末味、巧克力味……美国牙医收藏2037种牙膏破吉尼斯纪录_查包養中国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一名牙医因为喜爱收藏牙膏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者。美国《纽约邮报》23日报道称,佐治亚州的牙医瓦尔·科尔帕科夫收包養藏有2037种牙膏,并在2012年6月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拥有牙膏最多的收藏者”,至今无人撼动他的地位。

科尔帕科夫表示,作为一名牙医,他包養網从2001年开始收藏牙膏,希望借此了解市包養網心得面上各种功能的牙膏。“很快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爱好,并试图从其他国家收集一些旧牙膏。”科尔帕科夫在诊包養平台推薦所里放置了一排展示柜,里面放有各种稀有的牙膏,包括芥末味、包養網排名巧克力味和威士忌口味的牙膏。他还收藏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牙膏,比如从二战战壕中挖出或宇航员在太空中使用过的牙膏。(崔韦)

推动国家资助科研项目成果开查甜心包養網源开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思考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数字经济时代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变革时代,基于开源模式在信息技术领域实现颠覆式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对我国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开源社区则是现代信息化基础软件开发与演进的重要渠道,开源生态是构建与融合各方面数据、创新资源综合化体系目标的关键途径,在推动软硬件信息化产业生态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决策部门的深入关注。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部分,提出“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这是“开源”首次被写入国家战略规划。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整体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推动国家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成果开源开放对推动数字公共产品体系构建的意义价值、具体举措和思考建议。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配合国家有关开源生态发展促进政策落地,也有利于数字技术尤其是底层软硬件技术创新加速迭代优化,从源头上丰富创新性与探索性科技成果,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创新动力。

国家资助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开源开放的意义与价值

“开源创新”是一种通过开放媒介和资源共享来实现知识创造和知识产品生产的人类经济社会领域协作活动,其创新产出通常基于大规模、分布式、群智化的人类协作参与。在开源创新活动背后,以开源软件、开放数据、开放人工智能模型、开放标准和开放内容为代表的数字公共产品的质量,以及开源创新活动的开放性(以下简称“开源开放”)对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如:对提升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对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科学中心,以及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变迁,“开源”一词被应用到科技、经济等各行各业,同时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开源的核心要义是平等、自由、协作、开放、共享、创新。

从开源发展的历史沿革上看,开源软件从最初美欧科学共同体之间自发的源代码学习与分享;基于开源软件的开源产业规模及创新生态发展到如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软件开源创新的发展历程,本质上就是价值创造与经济利益之间博弈的历史。数字经济时代,软件已成为像学术论文、科技报告、专利和标准一样的知识产品的重要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已成为涉及所有软件可定义领域的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软件成果开源开放已经成为开放科学的典型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源开放形式促进多种可能的技术创新组合,从而构筑技术堆栈,培育高质量和前沿性的独角兽企业,以便提供更多技术产品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开源创新成为数字时代全球数字公共产品供给的关键来源

开源创新产品的数字公共产品地位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20年6月,联合国发布“数字合作路线图”报告,首次公开强调“数字公共产品必须采用开源形式,这是通过互联网增进人类福祉的关键”;该报告提供了第一个被公众广泛接受的数字公共产品的范围与规定:“开源软件、开放数据、开放人工智能模型、开放标准和开放内容,遵守隐私和其他适用的国际和国内法律、标准和最佳实践,不对他人造成损害。”全球范围内对将开源技术作为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观点成为共识,得到来自私营部门、政府和民间社会的20多个主要经济体的认可。开源开放作为科技创新重要的协作模式,已成为推动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数字公共产品的典型生产供给方式。开源创新能够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尤其在推动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芯片等底层基础软硬件协同研发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开源创新也可以推进科研和数据开放共享,实现集思广益,促进研究的汇聚与激发。

开源创新正在成为信息技术领域进行大规模协作的重要实践。其对于新的软硬件开发方法、科学论文传播途径和数据获取方式产生影响,并改变信息技术产业格局和科学出版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开源已成为前沿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并对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开源技术已支撑90%以上基于互联网分发的信息技术产品,推动了一大批小而精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95%以上的主流信息技术(IT)企业和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在其关键解决方案中使用开源软件和开源技术,开源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技术支撑之一。

开源开放是共享科技成果、推进科创协同的重要模式

开源开放是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开源软件源代码的拥有者通过开源许可证赋予被许可人对软件进行使用、修改和传播的自由。相比闭源软件,开源软件孕育出众包、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创新公地等全新创新范式,在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中均取得巨大成就。在开源开放过程中,科技巨头积极参与、开源社区多样性并存,软件开源创新由此进入面向人机物融合环境的群智融合发展阶段。开源开放通过群智共享,在使用中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和优胜劣汰,使得优秀成果不断推出和复用,让包括创新企业在内的全社会都能享受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产生的国家科技成果,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开源开放有助于推进科研创新水平突破。开放科学是未来的前沿趋势;伴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衍生的新型学科,开放科学的实践促进了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学者发现,公共部门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应和公众共同享有。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综合193个成员国意见形成的《开放科学建议书》是未来科研的重要发展方向。如此多国家共同参与完成《开放科学建议书》,也说明世界各国对开放科学的重视。同时,整个开放科学建设离不开各个模块的协同推进,包括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开源软件、开放数据、开放政策、开放论文、开放社区、开放参与等。通过包括开源软件在内的协同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源开放是财政资金开源节流的战略杠杆。从财政资金的角度来看,采取开源开放路径有助于减少科技项目重复投入困境,优化财政资金分配,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取得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成果,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例如,2021年欧盟《开源软件和硬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报告指出,开源技术为欧洲经济贡献了650亿—950亿欧元。开源可推进顶尖科技成果或创新不断迭代优化,有利于形成共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创新环境。对于国家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成果采取开源开放形式,在机制上可保障财政支出透明使用,从而提高公共财政效率。

开源开放是促进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治理的重要方式

开源开放是我国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路径。随着开源生态要素的逐步完备,鼓励优质开源软硬件项目“走出去”、吸引国际顶尖开源项目“引进来”,开源将成为我国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的重要方式。2023年11月,我国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发布了《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旨在倡导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联合国于2023年5月发布《我们的共同议程》政策简报“全球数字契约——为所有人创造开放、自由、安全的数字未来”,提出了全球数字公共产品的具体目标包括发展和管理数字技术,使其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赋能人类、预测并有效解决风险,确保数字合作具有包容性,使所有利益相关方能够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开源开放是我国乃至全球各国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新方法。SDGs旨在2015—2030年期间汇聚全球能力解决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发展问题,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其中,开源技术已经成为联合国推动实现SDGs的重要方法,其提出了构建“开放源码适用技术”(OSAT)中央数据库的决议,并整合建立了以“2030 Connect”为代表的一系列开放支撑平台,汇聚了以数字公共产品联盟(DPGA)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等诸多联合国系统内外的知名合作方。开包養源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支持政府财政资助项目成果开源开放的政策举措

开源创新成果是国家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同时,开源是国家科技创新影响力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手段,有利于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并有助于汇聚全球顶级的智慧。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开源创新与开放科学的发展,本部分梳理美国、欧盟、英国、法国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通过顶层设计、战略布局、体制机制、机构设置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开源开放。

加强顶层战略设计推动科技成果开放共享

美国是开源顶层战略设计的积极推动者。2023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发布“启用开源生态系统之路”(POSE)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开源开发的力量,为具有国家和社会重要性问题创造新的技术解决方案。2019年,美国国会通过《开放政府数据法案》《信息自由法》《阳光下的政府法》和《联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这些法规和政策旨在确保政府信息的公开,并将开放的政府数据视为联邦政府、合作伙伴和公众的重要战略资产进行管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则于2018年推出“开源和代码再利用政策”以提升政府对开源软件的使用。这些法规和政策使美国政府在政府数据开放方面的迈出历史性步伐,原因是法规和政策假设所有政府信息都应默认为开放数据,机器可读、且可自由重复使用,使其在“改善政府运作、服务公民生活”上为公共和私营部门带来可观回报。随着开源软件在美国国家安全方面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2021年12月Log4j2漏洞爆发引发的安全问题,2022年9月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合作提出《保护开源软件法案》以加强开源软件保护;该法案首次将开源软件认定为公共数字基础设施,要求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向联邦机构发布有关安全使用开源软件的指南。

欧盟将开源软件作为数字公共产品推广应用。2020年11月发布的《开源软件战略(2020—2023年)》提出,建立世界一流的公共服务,鼓励更多地使用开源软件来进行构建,鼓励共享和重复使用软件、应用程序,以及数据、信息和知识,以期通过共享源代码来为知识社会作出贡献;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助于企业、创新者和公众利益的软件》报告,进一步推动开源软件作为数字公共产品的推广应用发展。

法国将数据写入政府法案。法国政府于2016年颁布《数字共和国法案》,该法案要求开放公共研究数据,将开放政府数据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根据该法案,政府信息应以机器可读的格式,并在不损害隐私或安全的前提下,默认向公众开放。

英国推动开源开放和数据交互性标准。英国于2017年发布《开放并使用开源代码指南》。该指南认为需要公开代码,并使用开源技术来提高透明度、灵活性和问责制。在2019年出台《数字服务标准》中要求政府部门选择合适的许可证开源所有新的代码。英国政府还牵头成立了“数字化五国”(Digital 5)政府间协调机制,意在促进开放标准、开放源码、开放市场及开放政府。2022年1月,发布《英国开放政府国家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建立卫生健康数据的交互性标准,鼓励政府与开源社区进行合作开发,解决卫生健康数据不清晰、不透明的问题。

印度基于软件外包服务优势打造开源产业生态。2015年提出“数字印度计划”,努力在印度政府组织实施的所有电子政务系统中采用开源软件,作为与闭源软件相比的首选方案。该计划呼吁开源开发者、技术企业家和印度初创企业提交可实施的开源产品创新,以及可能应用于卫生、教育、农业、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政府技术。“数字印度计划”的愿景是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和采用印度开源平台,实现全球包容性增长。印度政府宣布,其政府的所有软件服务和应用都将强制采用开源软件。印度许多初创技术公司也都是使用自由软件或开源软件建立起来。

成立专门机构执行优化开源开放运行机制

美国在成立专门机构运行开源开放机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促进资助项目科研结果的利用及转化,美国政府部门要求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公开其科研成果和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支撑数据等信息,这一规定由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TSP)负责执行落实。受OTSP发布的《增加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获取》备忘录引导,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于2015年2月发布的《促进科研结果开放获取的计划》(NOAA Plan for Increasing Public Access to Research Results)明确指出,由纳税人资金资助的出版物和环境数据要及时向公众公开;对于由受限期刊发表的科研文章,要求不超过12个月的封禁期后即向公众免费开放。美国政府还对计划中资助项目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规定。

欧洲在开源运行方面提出标准和合作机制。例如,欧盟于2018年在《开源软硬件对欧盟经济技术独立性、竞争力和创新的影响》报告中,呼吁建立欧盟的开源软件办公室,通过形成官方的管理机构,与数字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形成补充,作为统筹力量全面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发展需求,但尚未具体落实。英国内阁办公厅中央数字和数据办公室(CDDO)负责领导数字、数据与技术相关工作,为英国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创造更好的条件。英国还成立政府数字服务局(GDS),由其制定和实施政府数字服务的技术标准,包括开源相关政策、数字服务标准、开放标准原则和技术实践守则,同时也代表英国政府协调和规范Linux基金会、万维网(WWW)联盟和统一编码(Unicode)联盟等开源社区。

多部门专门设立国家开放科学的行动计划

美国通过“开放科学年”计划推进开源科学工具落地推广。2023年,美国启动“开放科学年”纪念活动。这是一项跨联邦政府的多机构倡议,旨在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开放科学,促进采用开放、公平和安全的科学。其中,涉及的开源活动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源科学计划”(Open Source Science Initiative)、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联合预报系统”(Unified Forecast System)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面向开放科学的软件工具”(Software Tools for Open Science)等。通过开源工作与政府部门其他开放科学活动相结合,能够使开源工作更加落地和具体化。

欧洲主要国家积极推进国家开放科学战略。例如,法国政府于2021年7月发布《国家开放科学计划(2022—2024年)》。根据该计划,政府使用公共资金支持的研究数据、算法和源代码应采用开放许可方式传播和共享。该计划建立在法国2018年发布的第一个国家计划基础上,其范围扩展到与研究相关源代码,并首次将开源作为需要得到认可和支持的科学研究关键组成部分,以确保法国公共研究中所产生的源代码和软件可得到开发、维护和应用。荷兰政府于2022年启动NPOS(国家开放科学计划)项目,其设定的到2030年4个远景目标分别是:加强知识共同体(包括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公开、有效、透明地进行科研活动(如质量保障、交流、评估);促进开放学术交流社区建设,消除获取和重用科研成果障碍,可持续获取和受益于知识;知识创作成果(如数据和软件)都以FAIR方式——可发现(Findable)、可访问(Accessible)、可互操作(Interoperable)和可重用(Reusable)等进行共享服务。这4个目标也明确地将开源开放科研成果与其他计划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其共享和利用服务。

我国推进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开源开放面临的挑战

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开源生态建设方面起步较晚,通过社会渠道进行开源创新产出数字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多样性相对不足。因此,我国需要通过推动政府资助项目科研成果开源开放,促进科技成果被全社会充分利用和有效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目前,我国开源生态建设主要由行业领先企业推进,例如,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生态和阿里云原生平台生态等,学术界和企业界联动开源有待进一步增强。与海外科技巨头和开源基金会等主要开源参与主体相比,国内一些科技企业在数字经济开源生态构建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推动行业开源生态建设,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当成为推动行业开源生态建设、鼓励多方融合创新、避免技术垄断封闭、营造市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推动者。与行业标准制定类似,政府可以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和资源,促进不同企业、开源社区和创新者之间合作与协调,推动数字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在推进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开源包養網开放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开源核心技术的主动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我国在开源核心技术的主动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具体体现在原创性开源技术储备不足、国际开源标准体系介入程度不高,以及对开源规则的运用不够熟练等方面。我国对开源软硬件的底层关键共性技术的原创度较低,尤其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底层芯片等被视为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公共产品的基础软硬件技术上。这导致我国整体上对基于开源生态的关键技术、数据等的国际标准制定参与不足,对涉及技术创新源头的各类开源社区不同参与规则理解不深;进而,导致与全球开源社区融合较为困难——我国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的“明星”项目,这不利于我国未来从全球开源创新网络边缘节点走向更核心的创新网络位置。

开源生态多方深度协同局面尚未形成

在开源创新生态领域,企业、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模式尚未形成有机互动局面。国内高校院所、产业机构、大企业和创业企业尚未找到适用于成果转化的开源开放模式。目前,我国正在通过参与开源创新模式逐步构建起较为健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但是,与国际开源创新形成的社会-企业-政府三元协同模式相比,我国开源领域、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相对比较碎片化,缺乏“明星”项目和重大需求牵引,难以汇聚开源生态力量,不利于打造开源开放社区,也对我国市场主体参与全球开源开放创新网络建设不利。此外,政府部门或国有科技企业参与开源还存在一定的制度风险,如国有企业源代码捐赠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开源创新社会文化氛围尚不明晰

我国尚未形成崇尚开源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力量缺乏对开源治理活动的持续性资金投入和人才注入。从微观来看,既有研究表明中国开源创新参与者的社群文化体现出复杂和矛盾的一面。在开源社区中,开源参与者既分享合作,又互相竞争,体现出一种“竞争式互助合作”的面貌;与此同时,在涉及开源项目管理和项目领导者职能发挥问题时,中国开源社群既表现出平等民主的各种努力又具有较强“个人崇拜”特征,显示出与国际开源文化“从下而上”包養“分散式协作民主”“去中心化”等有所不同的“中心化”“集中式”的特点。这种“中心化”导致一定程度地“独裁”,但这种“独裁”常常是由现实情况所决定而不得不为之。中国本土开源开放参与者的贡献少、使用多,且缺乏主体意识,习惯于领导中心制,这样更能保证项目的效率和进度。但是,从创新发展规律上看,仅依靠中心化无法实现群智汇聚和多主体协同。

开源类国家财政资助成果管理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缺乏对开源类资助成果汇缴的管理规范。针对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管理,我国在2014年就相继发布《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针对科学数据,我国在2018年出台《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部门政策。但是,目前对于开源软件类科技成果并没有统一管理办法,这也直接影响了这些成果的分级分类、汇缴管理和开放共享。另外,国家资助科研成果很多都是前沿探索性的,专业性强、应用面窄;这些成果一旦没有汇缴和规范管理,对于国家整个科技工作的布局和可持续性发展会造成很大困难。

促进我国科技项目成果开源开放的思路与建议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自2022年起,科学技术部部分重大项目立项要求标明“推动将攻关成果或部分组件、功能模块开源,开源代码量不低于项目总代码量的25%”。为更大范围扩充科技成果开源开放的来源,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涉及软件代码类国有资产进行公益捐赠的政策和流程,从制度上保障科技成果开源开放的市场推广与产业应用,节约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从实际调研工作来看,目前我国对国家科技项目成果相关的开源开放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约束。基于此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

建立政府机构源码共享库和共享运维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对内整合指导全国资源,对外多方协同,积极参与和贡献在SDGs的全球治理工作中。在科研领域,共同参与开放科学的总体建设,夯实我国未来智能的数字科研基础设施。鼓励和引导国家资助项目软件包養类研发工作依托发源于中国的开源平台进行组织,推动独立功能服务模块的源代码开源共享。打造专业开源机构和源码共享库,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让项目承担方在研发过程中就享受到开源带来的好处。出台软件代码类国有资产进行公益捐赠的政策和流程。从制度上保障国有开发或科技成果开源开放。从多方入手,推动社会各方积极拥抱开源,构建共享运维网络,发挥各方优势,促进底层技术与服务模块耦合发展,共同推动开源创新生态建设。

搭建国家开源开放的科技成果运营平台。大力支持开源模式探索。加强开源生态内在机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研究,建议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开源办公室,规范使用开源技术,积极参与和贡献开源社区。构建开源软件生态的核心资产库。推动政府、大型科技企业、中小创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多方参与开源建设,建议以中国科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相关方共同创建科技成果共享的开源开放平台。建立公共开源支撑平台。促进构建适合中国软件开发者群体特点和协作习惯的开源工具和社区机制。支持建立多个中文开源社区。为开源生态建设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加强开源软件人才培养。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开源活动,打破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界限,建立产学研用协作的开源实践平台,激活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积极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全球数字包養網 花園公共产品的联合建设和推广中,使更多中国数字化成果得到认可和推广。

将开源创新贡献纳入国家科技评价体系。构建新的开源技术人才评价和奖励体系。协同业务相关方,共建开源创新交流社区和“生态系统”,逐渐形成需求稳定、市场成熟、评价完善、人才完备、协同灵活良好开源局面。丰富科技成果认定评价内涵,将重要开源软件、开源硬件等纳入代表性科技成果认定范畴。将开源开放作为国家科技项目验收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在国家财政资助科技项目立项指南中或招标文件明确要求,促进技术架构和技术文档的开放,并提倡关键基础性算法的开放透明;对于软件类成果,要求在不危害国家安全前提下,开源代码比例应达到一定程度,如不少于20%;对于硬件设备和试验环境需要设计机制,对全社会开放使用。建立长效的跟踪机制。对开源的科技项目代码成果进行持续跟踪,通过“回头看”等方式考核实际效果,避免流于形式。推动国家财政资助科技项目软硬件成果权属向数字公共产品方向发展,推进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制度层面消除科研人员对开源开放的成果归属顾虑,特别是可明确规定涉及基础软件等底层技术的研发成果权属归全社会所有。同时,从基础设施层面鼓励科研成果在国内开源平台进行托管和演进,避免国家财政资助项目的成果流失。将对开源生态的投入与贡献纳入科技评价考核体系中。将代码贡献、算法服务、编码测试、教育科普、技术培训、案例推广等如论文、专利一样的评价指标纳入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数。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及央企国企加大开源投入力度,大力促进软件硬件开源产业的发展。

促进国家科技项目成果开源开放的推广应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科技项目成果开源应用推广,建设社区“生态系统”。 加快研究开源知识产权认定法律法规。为有效处理开源软件著作权归属和代码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提供判例。尝试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引导开源开放方案的市场化规模化转化。从推动国家科研项目成果开源开放着手,带动和引领全社会对开源开放活动的人财物投入,促进开源开放在政产学研用协作中发挥更大角色,推动数字公共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加强对开源技术、开源理念和开源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开源案例研究推广,形成具有国际示范性和影响力的案例,为国际治理和SDGs实践提供中国解决方案。提倡将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研发项目成果开源。逐步形成基于社会性共识的制度性规则,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开源的认识。通过促进国家资助科技成果开源开放,逐步吸引创新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使用和转化开源成果,以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将有益于推动科技成果从研究阶段转向商业市场阶段,并达到市场成熟度,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顺畅连接和深度融合,使国家财政资金发挥更大引领带动作用。

结语及展望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软件产品和服务为代表的开源协作成果逐渐成为人类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开展的大规模协作实践范例,其中产生的巨大知识增量不仅孕育出新的软件产品、软件产业协作模式,改善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孕育了开源文化、社群自治机制、群智协作网络、开放式创新范式和创新公地理论等。开源创新文化产生的影响远超出软件领域,延伸到数字经济与科技治理等方面。自21世纪初的互联网革命以来,开源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国家主体、各类市场主体及个人在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的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构建持续创新能力的新路径。以国家资助科研项目为引领,对提升我国科技研发的透明性和资金来源,构建有竞争力的科学中心,吸引全球高水平人才、培育前沿科技企业具有战略性意义;以开源开放涌现的点状成果,通过集成创新和技术组合从而构筑技术堆栈,对转化为不同的技术产品和产业支撑有重要作用。开源创新不仅是我国解决核心关键技术受限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实现引领的可能途径。因此,对于软硬件开源创新的范式建构,需要高度关注、客观研判和理性决策。

开源开放创新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要加快塑造我国开源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随着国内开源组织如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等相继成立,Open Harmony等国内开源项目快速壮大,开源芯片“一生一芯”计划、开源软件供应链“点亮计划”等活动持续开展,以及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中国开源云联盟、中国RISC-V生态联盟等多元化发展,探索学术共同体开源开放发展的新模式,这些都为推进开源创新生态建设提供了较好组织保障和工作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开源创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布局上加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形成系统性的国家布局和规划,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有必要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国家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开源开放,最大程度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从而进一步夯实数字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渠道。

致谢感谢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王怀民院士的支持与建议;感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潘教峰的指导,以及刘海波和刘应杰的建议;感谢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开源战略工作组刘旭东、周明辉、郭晧、张国锋、刘澎、曾晋、谭中意等的讨论与建议。

(作者:隆云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哲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王涛,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包云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武延军,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朱其罡,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顾荣,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头雁查甜心包養網”振翅共起飞_中国网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家庭农场樱桃园正式开园。凌晨5点天还没亮,在通往樱桃园的水泥路上,记者远远就看到园里透射出的明亮灯光。张学智一家在园子里忙着采摘樱桃,他们要赶在上午客户到来之前,把200盒樱桃准备好。

“我们家的樱桃是成都地区最早成熟的,而且品质好,现在卖到每斤100元还供不应求包養網。”张学智举着一盒鲜红饱满的樱桃喜笑颜开地说,“村里其他园子的樱桃虽然晚了20来天,但也能卖到40-50元一斤,大家都很开心。”

今年30岁的张学智是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人,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头雁”班学员,2018年创办阿智家庭农场。农场今年被评为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是四川唯一一个入选的示范家庭农场。

阿智家庭农场利用1/5的土地试种新品种、示范新技术、试行新模式,是周边农户学习参观的样板基地。通过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与种植模式,农场成功带动本村及周边600余户村民增收超过千万元,为返乡青年创造近80个就业岗位。

在距离阿智农场仅仅几公里、地处“龙泉山脉10万亩伏季水果生产基地”青白江段核心位置的兴迪家庭农场,记者看到百余亩桃树已经开始坐果。

农场主人李兴健告诉记者:“兴迪家庭农场是集品种资源、新型技术、先进装备、创新模式于一体的桃产包養網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我们不仅通过技术提升实现提质增产,还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

去年,兴迪家庭农场与青白江区供销联社联合成立电商公司,从事直播带货及云仓业务。截至目前,已实现农副产品带货收入3000余万元,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的同时,还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实现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林盘项目的宣传引流,多方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张学智、李兴健这样的“头雁”带动下,福洪镇“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促致富包養”的新农人越来越多。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福洪镇已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16家,其中阿智家庭农场、阿敏生态家庭农场、卜家弯家庭农场等被评为示范农场。在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下,农家乐、餐饮店、乡村民宿等也发展到48家,提供就业岗位1400余个。

“一直以来,青白江区都特别注重农村高素质人才培育。2023年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包養網达到1600余人,新增农业职业经理人131人。我们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包養科院校地合作,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青白江片区为目标,组建‘首席专家+经营主体+头雁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已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3000余人次。”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